本項目位于高新區二郎科技新城A2-2-2號地塊,緊鄰重慶市高新區二郎收費站。地塊北面緊靠成渝高速集團辦公大樓,南面與高新區留學生創業園隔路相望,東面與華晨寶馬4S店相毗鄰。交通便捷,市政設施配套完整。
二郎科技新城是重慶高新區的拓展區,是重慶市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占地10多平方公里,總投資40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4億元。該區域地處重慶城市總體規劃“大、楊、石”組團西部,其東北緊連石橋鋪高科技開發園,西至上橋片區,南至大渡口新城,是配套完善的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為主的綜合性科技新城。
二、地塊現狀
總用地面積25073平方米。小區現有基地南低北高,東低西高。最大高差為6米。四周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市政配套設施齊全,是建設住宅小區的理想地點。
三、總體構思
1、規劃目標
營建優美的商業及居住社區,帶動城市局部經濟的發展騰飛,在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同時提升用地的經濟效益,使工程達到功能組織合理、用地配置得當、結構清晰、道路順暢、配套齊全等要求,創造出“以人為本”尊重環境,舒適優美的商業及居住空間,同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
2、總體規劃布局
以小區入口出發貫穿地塊北面辦公大樓,形成了地塊的南北主軸。小區所有建筑都圍繞此主軸布局,東西兩端建筑遙相呼應,并且圍合出了一個巨大的中心休閑空間,提供給小區居民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平臺,一個居民茶余飯后,閑庭信步的場所。
3、豎向設計
設計中將場地適當填挖,使場地高于城市道路,使建筑有良好的視覺形象,并為場地內雨水、污水排放提供了便利條件。
4、交通組織
小區主要出入口設置于地塊南面,供小區人流與車流的進出,小區的次要入口位于地塊的西面,緊急時可供消防車進出。
小區停車場集中設置于地塊北面與地塊西面兩側,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小區停車對小區居民的干擾。
5、配套設施
項目設有公用配套設施:會所、居委會、幼兒園、公廁、物業管理辦公室、室內停車庫、露天停車場……
四、建筑設計構思
1、 設計構思
小區的設計為一中心、兩主軸。一中心即為小區內的中心綠地。
兩主軸為一條貫穿小區南北的景觀主軸,一條貫穿地塊東西的次軸。
小區內的建筑圍繞此中心,沿兩條軸線分散布置。此布局的好處在于每棟建筑之間都從視線上錯位,避免了居民的視線干擾。又能夠使風流在小區內不受到任何阻礙。
在小區的中心綠地上考慮了一個水面。重慶素有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稱號,夏季高溫酷暑難當,設計正好巧妙的利用地形造人工湖,形成夏季重慶主導風向(西南風)的通廊,并經過生態湖面上空,將風流引入組團的建筑群內,寬闊的湖面就正好猶如一面巨大的水幕機,當風經過時溫度會大大降低。從而不僅能提供給兒童一個戲水的場所又能起到提供一個生態居住空間的前提。
2、建筑單體設計
根據總體布置,結合場地特點,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滿足各單體建筑的使用功能,確定每幢建筑的平面形式。
3、立面造型設計
建筑造型根據總體布置考慮,結合現代建筑的風格。由于建筑平面的零碎,整體性不強,因此在立面處理上力求在陽臺和飄窗的分隔板上做文章,讓它突出屋面后水平連接成構架,從顏色和高度上來增強建筑的豎向感,增強建筑的整體性。不僅在沿街立面上形成強有力的序列感,還能為居民的使用提供一個良好的屋頂花園和休息空間,一舉兩得,將形式美與功能美再次完美結合。由于建筑的實墻面較多,因此在陽臺的處理上并沒有一味的追求穩重、厚實,也沒有刻意強調陽臺的空透感。將陽臺設計為欄板和空透的欄桿組成,在豎向上形成強烈的序列感。其中欄桿由墨綠色圓鋼條組成,橫豎的交錯中透露著強烈的金屬質感,空透的欄桿與大塊面的實墻面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別有一番風韻。為了不影響城市形象,因此在臨北面和東面的市政道路的住宅陽臺要求住戶一律不允自行封閉或更改陽臺結構形式。
因此,該建筑即能夠融入當地的建筑之中又能夠以它的雄偉,穩重而脫于其中而成為當地建筑又一亮點。
五、環境景觀、燈飾工程與綠化設計
根據總平面和建筑單體設計情況的特殊性,設計的綠化總面積為9117.8平方米,綠地率36.37%。
景觀設計采用中式的設計手法,在入口處設置入口廣場,采用中心景觀軸線,或隨交通線路自由布置等方式,點、線、面,設置水池、假山、噴泉、廣場、雕塑、花池、踏步、小品、亭、臺等,以期達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最佳效果。
六、建筑節能
建筑節能設計主要是采取節能墻體、屋面、地面、門窗材料,如空心砌塊外墻磚,外墻面作淺色處理,屋頂設置通風間層種植植物,門窗采用隱框鍍膜熱反射玻璃,提高門窗的隔熱保溫性能,門窗的氣密性及防雨水滲漏性。
建筑節能的重點放在采暖、降溫上,提高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源利用率,推行夏季自然通風,間歇式機械通風和空調器配合制冷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