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為尋求復仇,逃至吳國。后得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悲憤交加,決心復仇。他向吳王闔閭進諫,但吳王聽信讒言,未予采納。 ...
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
子胥,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為尋求復仇,逃至吳國。后得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悲憤交加,決心復仇。他向吳王闔閭進諫,但吳王聽信讒言,未予采納。子胥無奈之下,決定投奔齊國,尋求庇護。在途中,他遇到了鮑氏,便將兒子托付給鮑氏撫養。鮑氏對子胥的兒子視如己出,傾力栽培,使其成為有用之才。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鮑氏的仁義之心,更彰顯了子胥對兒子的深厚情感與期望。
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翻譯
伍子胥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
子胥既棄吳江上的典故
“子胥既棄吳江上”的典故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這個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即伍子胥,名員,字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國人,其父為伍奢,兄弟三人:兄伍尚、弟伍子胥、伍子胥之子子胥。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隨父在楚國擔任官職。后來,吳王闔閭在越王勾踐的勸說下,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伍子胥便逃到了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和大將孫武等打敗了楚國。
然而,在吳國期間,伍子胥與吳國的權臣伯嚭產生了矛盾。伯嚭是吳王的寵臣,而伍子胥則看不起他。于是,伯嚭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并設計陷害他。最終,伍子胥被迫離開吳國。
離開吳國后,伍子胥來到了長江邊,他望著滔滔的江水,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決定投江自盡,但被一位漁夫救下。漁夫勸他離開這個地方,去一個安全的地方生活。
然而,伍子胥并沒有放棄復仇的念頭。他發誓要向吳國復仇,報殺父之仇。于是,他選擇了投奔鄰國楚國,尋求機會為父親和兄長報仇。
“子胥既棄吳江上”的典故,即描述了伍子胥在離開吳國后,望著滔滔江水,心中充滿悲憤和無奈,最終選擇投江自盡的情景。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后人傳頌的佳話,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堅定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議查閱相關書籍或咨詢專業人士。
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翻譯,子胥既棄吳江上的典故此文由小宋編輯,來源于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ontania.cn/news/85263.html